龙潭三杰
“潜伏英雄”拍出我国早期电影
我们电话采访了八一电影制片厂文学部编辑郝在今,因为他曾对全国地下党的无线电工作有过全面又深入的了解。据他介绍说,当时无线电电台在信息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930年,江西苏区的红军缴获了一部电台,可惜被战士们当做怪物砸烂了。得知此事的毛泽东专门嘱咐,在下达作战命令时加上一条,各路红军注意收集无线电台。这一年的龙岗战斗又缴获了一批电台,不幸又被战士砸坏,只剩下一部机器,虽然能够收报,但是不能发报。最终,红军俘虏了对方10个技术人员,创立了红军的第一个电台。朱德每日过问电台工作,并给技术人员以优厚的待遇,台长每个月工资50大洋,差不多是总司令的10倍。在这种情况下,找一对假夫妻在敌占区设立电台,就有了基础。于是,《永不消逝的电波》主角就登场了。
被誉为“龙潭三杰”之一的胡底,就是我们安徽省舒城县人。1905年3月10日,胡底出生于舒城县干汊河镇新街松元村一户工商业者兼地主的家庭。原名胡百昌,别名有北风、胡马、裳天等。1921年,胡底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合肥省立第二中学,读了两年就考入大学。1924年,胡底经同学吴鹿鸣介绍,在北京的安徽会馆与钱壮飞相识。钱壮飞夫妇当时正在北京医学专科学校读书,二人从此来往密切,成为挚友。当时钱壮飞住在北京西城平安里,胡底经常去找钱壮飞聚谈。1925年,胡底与钱壮飞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胡底大学毕业后一直住在钱家。这时候,钱壮飞、胡底和徐光华合办了一家电影公司“光华电影公司”。当时拍摄的《燕山侠隐》是我国早期的一部故事片,曾被送到日本放映。
胡底和钱壮飞全家一起上阵,都在剧中做了演员,钱壮飞年仅11岁的女儿蓁蓁也在片中饰演了角色。这之后蓁蓁化名黎莉莉。而胡底和钱壮飞则一面扮演影片里的角色,一面借此掩护党的秘密工作。当时,钱壮飞还经常邀请一些同志来家里打牌,党的秘密会议就在麻将桌上进行;钱壮飞夫妇还以“行医”为名,将党的秘密文件和标语传单装在漆着红十字的皮包里,利用“出诊”的机会到处传递散发;他们还在夜幕的掩护下跑上街头,把传单塞进居民家的门缝里,张贴在街头巷尾,与反动警察、特务在胡同里周旋;有时在节假日还全家出动,到北海公园划船游玩,分头把带来的传单贴遍公园的各个角落。
就这样,胡底一下子就成为中国最早的武打电影明星,被誉为“东方范朋克”;而他的另一身份又是国民党“中统”设在天津的特工组织“长城通讯社”社长;其实,他的真实身份却是周恩来领导下的中共特科高级情报员。胡底,一个纵横在没有硝烟的战场、在危急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的红色特工,他和钱壮飞、李克农并称“龙潭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