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认为这是隐形消费欺诈
合肥晚报讯 市民杨先生昨天向本报热线反映,他在逛商场时会看到很多外国牌子,有些商品的标签上都是英文,对于他们这类年龄稍大一点的人群来说,根本就看不懂,不能够明白它的含义。同时,杨先生也怀疑,这种现象可能对消费者构成了一种隐形欺诈。
对于杨先生投诉的现象,记者昨天中午来到位于胜利路上的一家商场,在这家标志着品味和时尚的知名百货商场里,外国品牌更是数不胜数,记者走访发现,这些品牌的商家大都以英文字母命名,而一些衣服的商标上也写有英文。当记者问及卖家是否有一个中文解释时,销售人员一般都给不出一个确切的答复,有些直接就是英文名,没有中文名。
记者走进一家名为MIND BRIGE的品牌服装店,当记者问到MIND BRIGE有没有中文意思时,销售人员回答说没有,但真要追究它的中文名,只能解释为“思想之桥”。这名销售人员也向记者说这是一家韩国品牌,但衣服并不是从韩国进口,大都从内陆不同的厂家进货。
这种情况是不是隐形欺诈呢?记者致电合肥市消费者协会求证,消费者协会的工作人员说,“外国品牌来中国销售,没有相应的中文解释是属于合法范围的,但是一般情况下,会有专门的机构管理这些货物,一般不会出现商标全是英文的情况。”
安徽金亚太律师事务所张畅律师认为:“一些外国著名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如化妆品OLAY等,它在中国都有专门的销售商,这些销售商负责给商品贴上标签,并且有义务将说明商品组成成分的标签翻译成中文,因为作为消费者,是具有知情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