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聚焦高药价产生原因:药品中标价虚高,回扣高达十几倍
常用药品,从出厂到医院终端,中间利润最多超过2000%,这样一个数字的确让人大跌眼镜。国家制定药品集中采购和招投标制度的初衷是为了降低药价,切实减轻患者的负担。但是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栏目记者随机选取了20种药品,用了一年时间调查后却发现,在一些地方药品集中采购的中标价比实际出厂价高出几倍甚至十几、二十倍。专家指出,政府实行药品招投标政策的初衷是为了遏制药价虚高,却被利益团体钻了空子,成为推高药价的幕后黑手。
同样的注射液 不同地方价格悬殊
日前,北京的张先生向记者反映,他所用的一种名为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的药品在北京和山东的医院里价钱悬殊。张先生患有慢性支气管炎。他说,在北京时,每次病发他都会去隆福医院,医生给他开的是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一次用3支,每支售价12.65元,每次费用约在40元。今年2月,他到济南出差,突然发病,于是前往附近的诊所治疗,医生给他开的是一样的药,一样的剂量,费用却不到10元。他比较过,两家医院开的药在包装、厂家和规格上完全一样:生产厂家都是山东鲁抗辰欣药业有限公司,规格都是2ml:0.3g。
记者来到济南那家给张先生开药的诊所,该诊所的工作人员一再向记者保证,他们卖的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都是从正规渠道进的货,售价不高是因为从医药批发公司进货的价格就比较低。调查更发现,医药批发公司从药厂进货的出厂价,每支仅仅在0.6元左右。
记者在北京隆福医院调查得知,同样的注射液,在该院的售价确实是12.65元。如此,从出厂价到医院售价,中间利润竟高达2000%以上。而该院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药品的价格都是按北京市统一招标价执行的。
据了解,为了遏制药品虚高定价,从2001年开始我国全面推行药品集中招标,规定所有公立医疗机构使用的药品必须实行竞价采购,价格由当地的省级药品集中采购管理办公室审定公布。这个审定公布的价格叫作中标价,而中标价是医院采购药品的最高限价。
记者了解到,北京市药品中标价都是先根据药品生产企业提供的报价,最后由北京市招标办组织专家评审后确定。记者多方联系参加北京市药品招标评审的多位专家,采访均遭拒绝。
医药公司透露 医生回扣占中标价40%
记者还采访了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在北京的销售代理公司——北京紫华康太医药公司。该公司的负责人透露,这种注射液出厂价每支6毛多钱,他们公司以4元的价格卖给医药代表,每支赚3元多。但这些钱有很大部分花在了招投标上,就是所谓的推广费,但推广费的具体数目是多少,他始终没有告诉记者。他还透露,注射液高价中标后,为让北京的各大医院采购,他们还要给医院、医生、医药代表所谓的“返费”,也就是回扣。
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医药公司卖给医药代表的价格和医院采购价之间的价格差,就是他们行业内部所说的返费。北京紫华康太医药公司以每支4元的价格,将注射液卖给医药代表,医药代表再以中标价11元卖给医院,中间差价7元。这个中间差价就是“返费”。“返费”中,医药代表拿10%左右,其他的都作为回扣给了医院和医生,其中开药医生的回扣所占比例是最高的,一般都要占到药品中标价的40%左右。
记者还对上海、天津、黑龙江等地的山东鲁抗辰欣药业生产的同一规格的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的中标价进行了调查,发现上海中标价为12.8元、天津中标价为11.13元、黑龙江中标价为11.5元,医院的零售价也都超过12元,从出厂价到医院零售价,中间利润都高达2000%以上。据专家介绍,普通商品的利润一般不高于50%,即使是名牌服装等奢侈品,利润也很少超过200%。
有些药品价格 北京是山东近10倍
记者在进一步的调查中发现,山东鲁抗辰欣药业除0.3克规格的克林霉素磷酸酯水针剂外,0.3克和0.6克规格的粉针剂也在北京中标,进入北京各大医院销售,这两种粉针剂的出厂价分别为1.6元和2.7元。中标价分别为13.7元、23.3元,医院零售价分别为15.75元、26.79元。从出厂到终端,中间利润将近900%。
而在山东济南历下区第三人民医院等基层医院的终端价格只要1.75元和2.8元,也就是说,北京的价格是山东的近10倍。
记者随机挑选了抗菌、消炎、治胃病的20种常用药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调查,最终调查发现,这些药品进入北京各大医院销售,中间利润都超过500%,其中辅仁药业集团生产的天麻素注射液从出厂到终端,中间利润约1100%;山东方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甲砜霉素胶囊,中间利润超过1100%;扬州市星斗药业生产的0.25克甲砜霉素胶囊中间利润高达1400%以上。 (据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