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称与来历
合肥南临巢湖,北通淮河,历来为“军事重镇”,也是古代闻名的商业都会,有“金斗城日进千金”之说。合肥还是一个人文荟萃之地。合肥史程久远,建制与政制多变,这里我们择其要者,为你梳理一个轮廓:
1、南巢(南巢部落、南巢方国):《尚书·仲虺之诰》:“成汤放桀于南巢。”《合肥概览》中记载:“南巢即今合肥、巢湖一带。”
2、庐国(庐子国、庐):
西周建庐国,周武王封国,按照公、侯、伯、子、男等级爵别进行分封,巢国为“伯”,称“巢伯国”,庐国为“子”爵,故称“庐子国”。唐代杜佑的《通典》中记载:“庐州,今理合肥县,古庐子国也。”
庐:庐国,简称“庐”。庐国虽废,城邑尚存,邑名称“庐”。
3、合肥(合淝、合肥侯国):
明代杨循吉《庐阳客记》记:“秦并六国,置九江郡,庐以列城为‘合肥’。”
合淝:东晋史学家裴松之注《三国志》引用孙盛之释有“合淝之守,悬弱无援”之句。此用法直到唐宋。
合肥侯国:《合肥概览》称:“东汉初,合肥为东汉功臣坚镡的受封国,称‘合肥侯国’。”
4、汝阴:
《安徽大辞典》记:“汝阴:古县名。东晋改合肥县置。治所在今安徽合肥市,为南汝阴郡治所。南朝齐时,复为南汝阴郡,辖境相当于今安徽合肥市周围地区。齐因之,辖境扩大至领13县。隋开皇初,改名合肥。”
5、南豫州(豫州):
《梁书》载:“以寿阳置豫州,合肥改为南豫州。”治所初设在历阳(今和县)。其后屡经废复,治所辖境一再迁改,至隋开皇九年废(589年)。
6、合州:
《隋书》载:“庐江郡,梁置‘南豫州’,又改为‘合州’。”
7、庐州(庐州路、庐州府):
“公元581年,隋置庐州治于合肥,历唐、宋,至明、清计1400余年,均为庐州治所,故又名庐州。”
8、庐江郡:
据《隋书》、《唐书》等载,隋大业三年(607年),改“庐州”为“庐江郡”,治所在合肥,唐初改复“庐州”,到天宝元年(742年)复改为“庐江郡”。
9、庐阳:
明代称为庐阳。“合肥,别称庐阳(明代后),以地处巢湖、淝水之北,州境主要在南方而名。”
10、逡遒(逡遒):
汉代设置逡遒县,与合肥县相邻而居其东北,尔后或合或分,其境在今合肥市城区东北暨合肥市肥东县域内。
11、金斗城:
此名本为合肥唐代所筑新城的名称,后来成为合肥的代称。清嘉庆《合肥县志》:“今南半城,名‘金斗城’……盖汉城既坏,改筑土城于今所。至唐代宗时,庐州刺史路应(有称路应求)始加甓。”
12、斗梁城:
此名是金斗城名的延伸。另有“金斗”、“斗梁”城两个异名。合肥城扩建于南宋,为淮西帅郭振所主事,城跨金斗河,城名中的“斗”字是延“金斗城”名,“梁”字是桥梁津渡才能穿城而过,所以叫“斗梁城”。
13、淝上:
此名为民间欲称。“合肥……又因地处南淝河岸滨,居淝水上游,又称‘淝上’。”
综上所述,“庐子”、“庐”是合肥之地古国名、邑名,可视为初名、乳名。“合肥”则是其县名、城名,使用时间和跨度都较长,可视为学名、正名。“合州”、“汝阴”、“豫州”、“逡遒”等皆为后来的异称,时日短暂,未成气候。
“庐州”作为一种异称,自隋、唐而明、清,久历1400多年。因此,有人产生了文史错觉,说“合肥旧称庐州”,或曰“庐州是合肥的老名字”。说“老”,“合肥”比“庐州”还老去800年哩。